设为首页收藏本站PLC编程入门

工业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简单一步 , 微信登陆

搜索
热搜: 接触器
查看: 726|回复: 1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主要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8 21: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保护接地,是为防止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构架和线路杆塔等带电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而进行的接地;保护零线,其实也就是地线,就是其中某根电线接触物体时,让漏保开关能及时跳闸,不击伤人。两种接线方式都为保护人身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供大家参考。

01
保护接地
电气设备因绝缘下降或损坏时,会引起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带电,人体一旦触及就会发生触电事故,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将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接地装置进行良好的连接,称为保护接地。

有了保护接地,当人体触及带电的金属外壳时,由于人体电阻与接地电阻并联,且人体电阻(1500~ 2000Ω)远比接地电阻(要求4Ω)大,所以通过人体的电流要比流经接地装置的电流小得多,对于人的危险程度就显著地减小了。

保护接地通常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供电系统,也可用于中性点接地的供电系统。

02
保护接零
简称接零,就是将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用导线与供电系统的零线(指零干线或专用保护接零线)进行可靠连接,以达到保护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发生的目的。保护接零用于380/220V三相四线制中性点接地的供电系统。
有了保护接零,当设备外壳带电时,故障电流就由相线流经外壳到零线,再回到变压器的中性点。由于故障回路的电阻、电抗很小,所以故障电流很大,强大的电流能把闸刀开关内的熔丝或熔断器上的熔丝熔断,切断电源,从而就可避免人体遭受触电的危险。保护接零应由单位统一施工,在零干线上统一引入专用的保护接零线至每个开关柜(箱)及用户。

现在提倡的三相五线制供电(即三根相线、一根中性线N-工作零线和一根保护零线PE),对用户来说十分安全。如果在每户的电能表后接一只漏电保护器及在进户处采取重复接地措施,则能有效地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若采用等电位联结,则可不必重复接地。

必须指出,在由同一台配电变压器供电的低压供电系统中,应采取同一种保护方式,即要么全部采用保护接地,要么全部采用保护接零,而不应同时采取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这两种不同的保护方式。

如果在同一台变压器供电的系统中,一部分电气设备或家用电器的外壳采用保护接地,另一部分电气设备或家用电器的外壳采用保护接零,则当采用接地的设备或电器发生碰壳故障时,故障电流便经过外壳流到接地装置入地,又从大地经变压器中性点的工作接地装置返回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故障电流经过两处的接地电阻后,零线上的电位便升高,有可能升高到危险的电压值。这时当人体触及正常保护接零的电气设备或家用电器的外壳时,也会造成触电事故。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主要区别是:
(1)保护原理不同
保护接地是限制设备漏电后的对地电压,使之不超过安全范围。在高压系统中,保护接地除限制对地电压外,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促使电网保护装置动作的作用;保护接零是借助接零线路使设备漏电形成单相短路,促使线路上的保护装置动作,以及切断故障设备的电源。此外,在保护接零电网中,保护零线和重复接地还可限制设备漏电时的对地电压。

(2)适用范围不同
保护接地即适用于一般不接地的高低压电网,也适用于采取了其他安全措施(如装设漏电保护器)的低压电网;保护接零只适用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网。

(3)线路结构不同
如果采取保护接地措施,电网中可以无工作零线,只设保护接地线;如果采取了保护接零措施,则必须设工作零线,利用工作零线作接零保护。保护接零线不应接开关、熔断器,当在工作零线上装设熔断器等开断电器时,还必须另装保护接地线或接零线。

电工学习网 工业之家  http://bbs.gongyezj.com  关注  工业之家论坛  微信公众号  免费在线学习电工知识

9

主题

406

回帖

5789

积分

高级电工

Rank: 6Rank: 6

积分
5789

活跃会员最佳新人突出贡献

QQ
发表于 2018-1-29 09: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但感觉不太通俗,有点理解,但又没太懂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其实,我们一直在学习,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一直不停……。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PLC编程入门|电工基础知识_电工最常见电路_电工学习网_工业之家电工技术培训论坛 ( 蜀ICP备2023017387号-1 )  

GMT+8, 2024-12-4 16:46 , Processed in 0.14054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